男性40%、女性60%以上的癌症與膳食有關
◎孫安迪(免疫學博士、台大醫院主治醫師)
倫敦大學教授默麥克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提出
「食物、營養和癌」的專題報告上表示,飲食失衡是產生癌症的主因;
以錯誤的食物推動人體這個生物機器會導致癌症的產生,
我們有必要多增加植物類食物的攝取。
默麥克先生又說,癌症是可以預防的,
每天的飲食中至少要包括一磅的蔬菜和水果,
而且紅肉不超過90公克、白肉不超過140公克,
如此一來,每年可減少40%的罹癌機會。
飲食是癌症的主因之一
人體除指甲、毛髮之外,各部位均可發生癌症;
癌症的主要病因之一,係與環境因素有關,
而飲食是環境因素的重點,但也最容易被忽略。
估計在可以預防的癌症中,男性40%、女性60%以上主要與膳食有關。
食品中的黃麴毒素、亞硝酸胺類物質等均具有致癌性,
其致癌的危險性不亞於病毒、吸菸、飲酒、吃檳榔和環境化學致癌劑等。
根據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報導,目前已確認的人類致癌物共有36種,
可能致癌物也有36種,另有36種屬潛在性人體致癌物;
而上述分類和品種,目前還在繼續增加中。
飲食防癌有五大重點
飲食過於精細、缺少纖維素、含大量脂肪,
尤其是膽固醇,可使大腸癌的發生機率增高;
而食品過於粗糙、營養素不足時,發生食道癌和胃癌的危險性相對增加。
如何從飲食中預防癌症呢?
1. 注意飲食多樣化,多吃新鮮蔬菜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,
並適量補充維生素A、B群、C、E等來增強體質、提高免疫能力。
2. 避免吃到發霉變質的花生、玉米、稻米、堅果。
3. 不暴飲暴食,不吃太燙、太冰、太鹹、太辣的食物。
4. 不吃烤焦、煙燻的魚類、肉類及醃漬過的變質食物。
5. 不吃未煮熟的魚蝦海產。
抗癌營養素可增強免疫力
增強免疫力是預防癌症的重要方法,
而維生素A、B群、C、E、礦物質硒、鋅、纖維素、番茄紅素和胡蘿蔔素等,
都是極重要的抗癌營養素,一定要常吃防癌食物。
防癌食物包括黃色與綠色蔬菜水果、
菇菌類(香菇、草菇、金針菇、木耳、靈芝)、
豆類(黃豆、綠豆、紅豆、黑豆)、蔥蒜類(大蒜、洋蔥、青蔥)、
淡色蔬菜(生菜、芹菜、高麗菜、包心菜),
並多喝發酵較少的綠茶、清茶及低脂酸奶(優酪乳)。
防癌食物中的黃綠色蔬菜和淡色蔬菜有顯著的預防癌症作用,
特別是淡色蔬菜,從抑制「變異誘發」的角度來看,更為重要。
微量元素硒是抗老防癌之王
在維生素和礦物質之中,硒被譽為「抗癌防老之王」,
它是人體重要的微量元素,一方面有著類似維生素E的作用,
另一方面則是穀胱甘呔過氧化物酉毎的組成部分,
參與生物體的氧化過程,可將機體代謝活動中產生的有害過氧化物
如H2O2還原成相應無害的氧化物H2O。
血漿白蛋白為硒的接受器,並可將其轉運到全身各部位,
而以肝、腎、脾和胰腺中的含量最高。
硒在血液及組織中的形式多樣,可能以硒的同類物形式進入含硫氨基酸,
再結合到蛋白質中去,成為機體具有重要功能的穀胱甘呔過氧化物酶。
此外,硒與維生素E一起參與機體的抗’氧化作用,以維持細胞膜的功能。
食物中所含的硒主要為有機硒,十二指腸是硒的主要吸收部位,
人體的吸收率約在44~70%之間。
硒主要透過糞便排出,約為攝入量的33~58%,
除有微量通過皮膚及呼氣排出外,其餘主要以無機硒的形式由小便排出。
流行病學、前瞻性研究都不斷證明補充硒具有一定的防癌、抗癌功效;
硒若與其他抗癌藥物聯合使用,更可提高抗癌效果;
硒還可以減輕癌症患者化療的毒性反應。
人體硒的來源主要靠食物
有關「硒與癌的關係」研究,在動物試驗方面已有數百篇,
絕大多數都證明了在飼料或飲水中加硒有抗癌作用。
另外,據資料記載,在美國、加拿大和紐西蘭的自然環境中,
含硒豐富地區的人們胃腸癌症的發病率較低,
胃腸道癌症患者血清中的硒濃度均低於正常人。
有許多研究證明,硒能刺激免疫球蛋白及抗體產生,從而增強機體抗病的能力。
另外,硒也有保護胸腺、維持淋巴細胞活性的能力。
硒除了提高機體免疫力外,同時還具有較顯著的延緩衰老作用;
在人體代謝中常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,促使細胞衰老,而硒可以清除這些有害的物質。
人體中硒的來源主要依靠食物中的硒,一般說來蛋白質高的食品,
其硒含量高於蛋白質低的食品,乳、蛋中的硒含量受飼料含硒量的影響;
穀類和豆類中的硒含量比水果和蔬菜高;
蔬菜中除蘑菇和大蒜中的硒含量比較高之外,
其他蔬果的硒含量對人體的硒攝入量影響不大。
植物中油菜籽的硒含量特別高,平均為0.105ppm;
大豆的含硒量也比較高,平均為0.075ppm,
蠶豆和豌豆分別只含0.035ppm和0.031ppm;
小麥和稻穀的硒含量分別為0.062ppm和0.057ppm;
玉米的硒含量為0.029ppm;番薯為0.022ppm。
研究指出,血漿穀胱甘呔過氧化物酶,活性達到穩定水平時所需攝入硒的最低量,
約為40微克∕日,這就是硒的生理需要量,
再根據不同年齡血清硒濃度的變化,建議人體硒的安全攝入範圍在40~240微克∕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