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-01     

中華全人健康促進協會 九月份健康公益講座

☆講座主題:現代人的生死自在之道
☆主 講 人:釋慧開 教授(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兼副校長)
☆講師學歷:台大數學系畢業、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哲學博士
☆時  間︰中華民國102 年9 月1 日(星期日)13:50~17:00
☆地  點:道慈大樓(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03 號13 樓,近捷運大安站)
☆主辦單位:中華全人健康促進協會、世界紅卍字會台灣總主會、道慈基金會、聯合國世界自然醫學大學亞洲分校
☆承辦單位:劉湘琪身心靈整體健康中心

※ 本次活動免費入場,由於座位有限,須事先報名。凡報名參加的朋友均將獲贈開教授「生死學」講座珍貴錄音CD 一份!
活動報名方式:
Email:newlife1041@gmail.com
傳 真:(02) 2788-6855
電 話:(02) 2788-5856 分機10、13

=內容提要=

“人生在世生死各一次,當我們為來到世界的那一天歡欣慶賀,也該為離開世界的那天談笑風生。唯有承認、接納生命的短暫性和有限性,才能勇敢面對和思考死亡問題。”

美國精神醫學家歐文.亞隆(Irvin D. Yalom)說道:「適度的死亡焦慮可以讓人正視生命的有限,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,珍視中實現自我的價值與意義,讓人產生內驅力,讓人們更加愛惜自己的身體,努力生活,認真工作,迸發出旺盛的創造力和昂揚的鬥志。」

每個人生下來就在走向死亡,要徹底理解人生問題,就不能不涉及人的死亡問題。因為死亡乃人生最大的痛苦,且其本身即人生的重要部分,只有透悟了死,才能好好的活,若能坦然面對死亡,了解並接受死亡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過程,死亡就能激勵人們思考生命的價值,建立積極的人生觀。只有正視死亡的人,才能收放自如,逍遙灑脫,真正活出精采!

我們在生的過程中就應該去體驗、去沈思、去由對死的叩問讓自我的生命獲得更為長足的發展,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有價值。正視死亡,可以讓人從生命的更迭中有更多的反省;保持對死亡深入的反省,逐漸會愈來愈能夠放下它。死亡並非生命的結束、毀滅或消失,反而能夠促使人類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。生命的緊迫感能激勵人們在有生之年活得更有價值!

「生死學」究竟是説些什麼?

生死學涉及對生命和死亡的種種關懷,是由死亡學演變而來的。死亡學最先由俄國科學家艾列梅奇尼可夫在1903年提出,他指出應以科學的精神及方法研究死亡學,可藉此改善人類臨終的生活品質,減少承受痛苦的過程。生死學的研究範圍非常廣泛,包括罹患重症者的精神狀態及心理議題、及其家屬的情緒心理問題、死後安身立命和生命的終極解脫問題,其所研究、探討的範疇非常廣泛,包括:倫理與道德,哲學、政治、法律、醫學、生理學、心理學、精神醫學、社會學、宗教、藝術、文學、人類考古學等。

生死哲學談的「死」,非病理學上的死,而是指「死」的觀念與意識。認為死亡是人類生活經驗的一部分,且是人類生命發展的一部分。生命的過程中,一方面要學習以愛與別人建立關係,另一方面也要學習與我們所愛的人在理性及感情上分離,如何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親人離去的重大失落感,並從中獲得恢復與成長。

建立安寧醫療的認知與做好善終的準備
才能捍衛自我與親人的死亡品質與尊嚴

現代人的臨終不安已成當代嚴重的死亡問題。現代人很少是在自己家中,於親人環伺下安然善終,也很少是無病無痛無憂無愁的離開人間;多半是經由痛苦萬分的搶救,來不及交待後事,在陌生充斥藥味的醫院去世,臨終時可能想見的人不在,孤獨的遺憾的離去。壽終正寢、無疾而終成為奢望。

1960年代歐美國家開始意識到,對末期病人的過度醫療反而增加許多痛苦。於是強調病人有權要求平安尊嚴的死亡,而醫護人員也應該幫助病人平安尊嚴的死亡,於是安寧療護快速發展成為一種社會運動。

安寧醫療對於臨終者及其親人究竟能夠提供那幫助?它又藴含了那些意義?我們未來能否如願往生?如何超越及克服死亡的恐懼?

這些問題與疑惑,開教授都會在演講中一一提供心法與秘笈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湘琪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